
為什么這么說洗牌在所難免?
首先中國市場容量有限,以目前大約2000臺的年新裝機量,即使考慮到未來幾年國家投入基層醫療的采購,市場容量增加到3000臺,進口品牌GPST占據一半的市場份額估計沒有人會覺得夸張。也就是說剩下的十家公司要競爭剩下的1500臺市場容量,也就是說平均每家廠商平均只有一百多臺的蛋糕可分,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其次剛提到的基層醫療這塊市場,國產廠家是否能夠競爭過GPST還是個未知數,從目前各廠商的產品來看,經濟型產品雖然都有規劃,但是普遍成本偏高,產品精準定位的能力有待提高。以GE玲瓏16排為利,估計材料成本不到50萬人民幣,而目前國內廠商成本普遍高于這個價格。一旦不能拿出合適的產品,降低利潤則是勢在必行,而憑借有限的市場分額,實現盈利十分艱難。
對于可見的市場,特別是中低層醫院,對服務同樣十分敏感。隨著國內第三方服務機構的發展以及上面所說的國產球管廠商,相信各廠商在服務合同上同樣會失去一部分分額,因此通過服務收益來實現盈利的商業模式是否會繼續成立同樣成為疑問。
所以說未來三道五年,中國CT市場一定會出現一次洗牌,具體會怎樣發展真的很難預計。當然這樣的洗牌是純粹遵循市場規律發展所帶來的,這個市場的發展同樣會受到其他非市場規律的影響。首先是資本的介入,目前國產CT廠商之所以紛紛投入到CT的研發,資本的力量功不可沒。而資本投入本身并非立足于促進民族產業的發展,而是駐利。駐利最快的方式不是主營業務盈利,而是回歸到資本市場,即上市。甚至可以悲觀的說目前國內廠商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圍繞著上市目標而服務的。另一方面非市場因素則來自于政府,隨著政府對高科技產業的支持,廠商研發出新產品可以從國家拿到一筆可觀的政府補貼,而將新品中的各種技術、專利再拆分成單獨的項目同樣可以申請政府補貼,這樣一來,即使在市場行為上無法收回投入,通過政府補貼同樣可以實現盈利,這一本身有些畸形的商業模式事實上卻是成立的。
更進一步,可能有人會說,中國市場容量有限,可以考慮海外市場,這是最基本的邏輯。海外市場的確是一個可以有效地增加產量,釋放產能,分攤產能的出口,但是如上篇文章所說,海外市場門檻還是偏高,絕大多數企業尚未做好準備。首先大影像設備與小設備可以說完全不同,對設備維護依賴極高,缺少服務網絡,無法實現可持續的銷售。事實上多數廠商在面對海外市場與中國市場上存在一大誤區,認為海外市場可以照搬中國模式。但實際上,最大的問題在于中國廠商本身機構建立在中國,這樣省去了一大塊服務網絡的投入,或者說是服務與生產并用資源和平臺。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在中國市場,廠商本身就是代理商。如果需要海外代理商建立同樣功能的服務平臺,投入之大可想而知。所以當我們分析中國廠商海外的銷售記錄就會發現,絕大多數的銷售都集中在一些國際廠商本身平臺不健全的地區,也就是所謂的欠發達國家,相比較小產品遍布全球而言相差甚遠。
那么廠商的出路在哪里?
這里僅發表些個人很不成熟且片面的想法。
首先是資本!通過資本的力量實現縱向兼并,只有實現了核心部件的自產才能真正的把產品成本做低,而成本對于本身瞄準中低端市場的廠商至關重要。而這種縱向兼并是排他的,核心部件廠商屬于稀缺資源,一旦實現兼并,則意味著將其他廠商的脖子卡在自己的手中。
其次還是資本!對,資本!只有有了資本,才能夠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全球化銷售與服務網絡的布局,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與主流廠商站在同一平臺上競爭。否則我們面對的將永遠是第三世界。進一步說,市場是變化的,競爭對手也是變化的。一旦競爭對手認為現在的第三世界市場是值得投入的,那么其投入平臺建設的速度也會是驚人的,那樣準入門檻或者說市場標準將會被抬高,留給中國廠商的蛋糕將會越來越少。
第三,則是從商業模式上的創新,隨著獨立影像中心以及私利醫院的發展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健康服務領域的變化將是空前的,而在商業模式上,租賃,PPP等形式將會越來越的被應用,廠商需要尋求更多樣的模式去實現銷售。
最后,是在產品本身,目前各廠商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難免得陷入價格戰的而行競爭中,因此需要廠商更精準的對客戶使用習慣的定位,研發適應不同客戶群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