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5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以及國家中醫藥局三部門最新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明確,要集中加強補齊公共醫療機構防控救治能力短板,調整優化醫療資源布局,開啟一批醫療新基建。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輪醫療新基建中,國家還明確了對于相關醫療器械設備和耗材的需求。這也就意味著,大批醫療器械市場將迎來新機遇。
在《方案》中,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的建設任務將分為5個方面進行,分別是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現代化建設、全面提升縣級醫院救治能力、健全完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絡、改造升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以及推進公共設施平戰兩用改造。
首先,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現代化建設方面,要求實現每省至少有一個達到生物安全三級(P3)水平的實驗室,每個地級市至少有一個達到生物安全二級(P2)水平的實驗室。
其次,3部門要求重點改善1所縣級醫院(含縣中醫院)基礎設施條件,對于縣級醫院發熱門診、急診部、住院部、醫技科室等醫療裝備進行更新換代。重點完善縣級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對獨立的傳染病病區檢驗檢測儀器設備配置,提高快速檢測和診治水平。
同時,建設可轉換病區,擴增重癥監護病區(ICU,含相關專科重癥病房,下同)床位,一般按照編制床位的2-5%設置重癥監護病床,配置呼吸機等必要醫療設備。
在傳染病病床建設規模上,30萬人口以下的縣可開放不低于20張,30-50萬人口的縣不低于50張,50-100萬人口的縣不低于80張,100萬以上人口的縣不低于100張。
健全完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絡方面,擴大傳染病集中收治容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升級,配置負壓救護車、負壓擔架等必要設備,強化物資儲備。
加強重癥監護病區(ICU)建設,配置床旁監護系統、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相關設備。
提高傳染病檢驗檢測能力,配備聚合酶鏈式反應儀(PCR)等檢測設備,建立達到生物安全二級(P2)水平的實驗室。
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在每個城市選擇1-2所現有醫療機構進行改擴建,原則上100萬人口(市區人口,下同)以下城市,設置病床60-100張;100-500萬人口城市,設置病床100-600張;500萬人口以上城市,設置病床不少于600張。已達到傳染病醫療救治條件的地區,不再建設。原則上重癥監護病區(ICU)床位占比達到醫院編制床位的5-10%。
每省份建設1-3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加強重癥監護病區(ICU)建設。原則上按照醫院編制床位的10-15%(或不少于200張)設置重癥監護病床,設置一定數量負壓病房和負壓手術室,按不同規模和功能配置心肺復蘇、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必要的醫療設備。
提升公共衛生檢驗檢測、科研和緊急醫學救援能力。整合醫院現有資源,結合實際工作需要,建設達到生物安全二級或三級水平的實驗室、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實驗室、傳染病解剖室等。加強緊急醫學救援快速反應裝備配置。
《方案》最后,3部委特別提出,要加強急救治物資貯備。“平時”滿足醫院正常使用需求,“戰時”服從國家統一調度。例如不少于10日用量的醫用口罩、隔離衣、眼罩等防護用品。在資金方面,由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財政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籌措安排。
對此,國家發布了一份應急救治物資參考儲備清單。
具體內容如下:
事實上,疫情之后的醫療新基建一直是多方關注的話題。各地基礎設施的增加下,對于醫療器械行業無疑也是一大利好。
據海通證券估算,以ICU為例,2018年我國ICU約5.26萬張病床,按照縣級醫院2-5%的ICU床位配置,以全國二級及以上醫院512萬張床位為基數,目前ICU床位為10.24-25.6萬張,增量為5-20萬張。
如果按照ICU床位基本配置,如呼吸機、監護儀、除顫儀等,其預算已達20萬以上。據預測,在醫療新基建下相關的醫療器械需求量大增之后,醫療器械市場將迎來超百億級的增長。
除了ICU之外,建設要求中的實驗室儀器耗材也是醫療器械市場另一大增長點。此前,醫療器械經銷商聯盟曾對實驗室所需儀器耗材進行了統計,在不完全統計下,所涉及的設備和耗材就高達80多種。
(內容僅供參考)
可以說,隨著醫療新基建的不斷落地,各個地區對于相關設備需求量激增,這也就意味著,相關醫療器械市場將迎來大爆發。